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及 香港救助兒童會顧問 陳國齡醫生著

近年兒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調查,在2022年期間24.4%的兒童及青少年,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當子女精神受困擾,父母該如何提供支援尋求協助?家長又應該如何留意子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警號?香港救助兒童會顧問,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與你分享守護兒童精神健康的要訣。  

及早接受專業治療 勿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近年致力推廣兒童精神健康的陳國齡醫生表示:「有研究指高達50%的精神病患在14歲前已經出現,平均10%的5-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在臨床上嚴重的精神問題。醫生會從兒童發展階段,識別兒童是否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陳國齡醫生強調,及早識別和治療兒童的精神健康問題至關重要。家長和教師應該注意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這樣可以確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所需的支持和治療,避免問題惡化。陳醫生重心長的說:「治療愈早做愈好。家長給予孩子的鼓勵,再加上多個因素的改變後,如環境、管教、壓力等,可以令孩子有更好的改變,因為他們一般都想向好方面發展,不會這麼早就放棄自己!」  

反映兒童精神健康的四大表現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可能由於一些原因,如發展階段遲緩、環境因素等,影響父母對孩子精神健康狀況的察覺,使其未能及時識別問題並介入,白白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陳醫生認為,家長可從以下反映孩子精神健康的四大表現着手,適時為止女尋求專業協助 

1. 飲食習慣變得極端  或體重大幅改變

自尊心或情緒低落的情況,往往會影響食慾。如果發現子女突然厭食或暴食,體重突然大幅上升或下降。家長可以就要留意他們是否生病,或是有特別事情影響心情及食慾。家長可以試著與孩子進行開放的對話,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2. 成績突然變差   或抗拒上學

隨著年紀漸長,踏入青春期的子女會慢慢把重視的對象由爸媽轉變成朋輩同學,校園生活往往對他們精神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如察覺子女突然變得討厭甚至拒絕上學,或成績突然轉下滑,就要留意他是否有學習障礙、與同學有爭執、或出現欺凌及其他朋輩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兒童及青少年在校園生活的參與度和滿足感。

3.性情突變 或對特定人物表現激動 

留意子女性情有否特別轉變,例如平時對親人朋友表現友善,突然變得十分冷漠害羞,從主動變得退縮,甚至只肯與家人溝通,或者與特定人物刻意保持距離;在某人接近時,表現出明顯不舒服的狀態,可能是他們在經歷某些困難或壓力。 

4.有自殘的傷痕 

如果子女突然刻意選擇穿著長袖的衣服,留意他們是否想掩飾身上的傷痕,及是否有自殘的行為。鼓勵家長以不批判的開放態度,關心子女生活中是否遇到困難,聆聽子女的心聲。我們不應忽視小朋友的自殘行為,有需要家長可尋求專業協助。 

家長宜訂立合理期望  舒緩子女學業壓力

除提升父母和公眾對兒童精神健康的認知外,陳醫生認為,社會不同領域亦要作出相應配合。她表示:「醫管局已為校長專設電話諮詢熱線,若情況屬緊急,會優先處理,此舉有其重要性。教育局政策的轉變是另一關鍵,有助學校減低學習壓力、減低競爭及比較心態等。家長宜採取善意溝通、正向管教方式,不宜只着重孩子的學業成績,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在成長的路上有家庭的支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走出美好的人生。」 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援之下,冀望每位兒童都有良好的精神健康,勇於面對生活挑戰,在快樂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