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救助兒童會今日發佈《香港兒童的聲音:對機構安全與友善環境的期望》 研究報告,由兒童主導設計,納入兒童的觀點,深入探討他們如何理解「安全」,以及在補習社、興趣班、活動中心等兒童活動機構建立安全環境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揭示,香港兒童活動機構在安全保障上存在漏洞:半數受訪兒童在機構中找不到值得信賴的職員,近三分之一認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機構認真對待。這意味著兒童面臨危險或需要幫助時,可能求助無門,反映現行制度未能建立「守護兒童」文化及政策,難以真正保障兒童安全。本會促請服務兒童的機構建立「守護兒童政策」,包括清晰的政策、程序及「以兒童為本」(child-centered)的文化,以應對兒童所指出的問題和風險,並將兒童的聲音納入其政策與日常運作,完善舉報及守護兒童機制;同時敦促政府於《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下稱《條例》)2026年初實施後進行檢討,填補現有安全漏洞,將強制舉報責任擴展至所有接觸兒童的職位及專業人員,以確保香港沒有兒童因制度覆蓋範圍而受忽略。
機構「守護兒童」文化薄弱 促建立兒童友善的舉報渠道
研究訪問了587名年齡介乎9至17歲的兒童,並由兒童研究員參與整個研究過程,包括設計問卷及分析、訪問兒童等。香港救助兒童會指出,調查顯示兒童在活動機構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無法找到可信賴的職員,近三分之一覺得自己的意見未受重視。這反映了普遍機構「守護兒童」文化薄弱,兒童在其中感受不到安全、尊重或被聆聽。若意見未獲重視,會使兒童不願表達意見或疑慮。更甚者,若兒童面臨受傷害的風險或遭遇,但機構中無可信賴的職員,兒童可能會求助無門,阻礙職員識別懷疑虐兒個案。
為改善此問題,本會建議機構應建立兒童友善的反映意見及舉報渠道,如心事箱(worry boxes)或網上表格,並清楚告知處理人士及流程,確保兒童的聲音被聆聽和回應。
教育兒童分辨安全與危險的「秘密」
報告同時揭示,16%兒童表示職員承諾「保守秘密」會令他們更安心,57%受訪兒童偏好使用即時通訊平台與職員溝通,但這種期望或帶來私隱外洩及誘拐風險,顯示兒童對「安全保密」的理解不足。香港救助兒童會憂慮非官方通訊及過度私密互動,可能增加風險,提醒活動機構應訂立清晰的《職員與兒童互動守則》,涵蓋線上及線下溝通標準,並以兒童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包括使用官方帳戶、避免一對一訊息及遵守「開放門戶」政策(open door policy)。家人或監護人亦應教育兒童分辨安全與危險的秘密,強調舉報是為了守護他們,而非懲罰。
此外,62%兒童認為清晰的個人資料政策能提升安全感,顯示資料透明度及兒童參與的重要性。若機構在透過家長徵求同意時,未讓兒童充分理解及參與,將削弱信任關係,亦未尊重兒童在影響自身決策中的參與權。香港救助兒童會建議,機構須以簡單、兒童易懂的用語解釋資料的用途,並在獲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合法同意的同時,取得兒童的知情同意,並讓家長了解兒童保障政策,包括職員背景審查及事故處理流程。
兒童是安全文化的建構者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曾迦慧表示:「這份研究來自兒童的真實心聲,他們清楚知道甚麼令他們感到安全,也勇敢指出制度的不足。虐兒悲劇『一宗都嫌多』,研究揭示了不容忽視的重大安全缺口,反映現行守護兒童機制顯然不足,《條例》未涵蓋到兒童經常接觸到活動機構職員。我們敦促所有服務兒童的機構引入及檢視守護兒童政策,同時促請政府在實施《條例》後全面檢討,將舉報責任擴展至所有接觸兒童的職位及專業人員,填補現有安全漏洞,實現『虐兒零容忍』。」
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黃於唱教授肯定調查報告結果,並表示:「這項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它是由兒童主導的。這種參與模式讓我們能真正聆聽兒童的聲音,得以設計出實切地守護他們的制度。」他建議:「守護兒童應該成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將守護兒童意識和技能,系統性地融入學校及大學課程,讓未來的教育工作者、社工、醫護人員甚至政策制定者,都具備守護兒童的基本能力與責任感。」
香港救助兒童會將繼續推動「守護兒童」文化,透過政策倡議、「守護兒童服務」的機構培訓及公眾教育,協助各機構落實守護兒童政策,為《條例》的落實打好基礎。
查閱完整調查報告: https://savethechildren.click/ChildrensViewsonSafetyWithinOrgani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