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6月25日 — 香港救助兒童會就社會福利署最新公布的《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統計報告2024》,對本港虐兒的情況深表關注。報告顯示本港兒童虐待個案由2020年的904宗,激增至2024年的1,504宗,五年間升幅高達66%,數字為10年以來新高,情況令人極度憂慮。本會總幹事曾迦慧就此闡述本會對數據的分析、趨勢觀察及相關建議,期望引起社會各界對保護兒童議題的更大關注,共同為兒童編織一個更緊密、更有效的安全網。
虐兒舉報數字上升的原因
過去十年舉報數字大幅上升,香港救助兒童會認為涉及多個層面的因素。首先,公眾意識顯著提升。在政府、兒童機構及媒體的長期推動下,保護兒童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大眾更願意主動舉報懷疑個案,減少了社會忌諱。近年多宗矚目的虐兒案件亦引發了廣泛關注,促使更多市民採取行動。
其次,保護兒童的跟進機制持續改善及討論。2020年實施的《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多專業合作程序指引》加強了學校、醫護等界別的跨專業合作,使其更積極識別及通報個案。而2024年通過的《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亦將進一步擴大責任通報的範圍。
此外,社會經濟壓力加劇了家庭風險因素。根據社署《2024年兒童保護報告》顯示,在兒童虐待個案的風險因素中,「經濟困難/失業」佔28.3%(214宗),反映家庭經濟壓力與虐兒問題存在明顯關聯。
最後,以體罰作為育兒管教方式依然普遍。常見的兒童虐待個案多由體罰開始,起初或只是拍打手掌,其後可能引致更嚴重的身體傷害。社署報告圖13指出,施虐者近六成(59.3%, 928宗)為受虐兒童的父母。同時,數據顯示,「育兒技巧不足/缺乏為人父母技巧」作為施虐者相關因素佔比高達46.4%(435宗),這反映政府應加強推廣「正向管教」,支援家長以非暴力方式教養子女。
留意新型態風險
近年網上性誘騙(如裸聊勒索)有所增加,反映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的迫切性。近年整體網絡騙案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騙子常利用兒童及青少年對網絡的好奇心及判斷力不足進行欺詐。在網上情緣及裸聊勒索騙案中,亦不乏18歲以下的兒童受害者,對他們的網絡安全構成更大威脅。同時,舉報渠道變得更多元,社署熱線、學校主動通報等,讓疏忽照顧等輕微個案能更早被識別。
根據《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統計報告 2024》,性侵犯個案類別於2024年錄得34.7%,與2023年的34.9%相約,持續處於高水平。本會於2022年發表的《「香港兒童在線」研究報告》[為此提供了重要參考:
1. 青少年在網上遭受性虐待的發生頻率,是現實世界的兩倍。
2. 調查顯示,每10名中學生中就有4名在過去一年內至少一次遭受虛擬性騷擾,相當於超過13萬名香港中學生。
3. 每20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收到無理要求提供自己的色情照片;每10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收到無理要求提供自己的性裸露內容。
4. 在香港,每20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面臨最嚴重的網絡性騷擾,被強迫進行某種網上性行為。
5. 有28%受訪學生表示,過去一年在網上發生的事情曾令他們感到不舒服或害怕,其中有學生表示每天都為此感到痛苦。
隨著網上性誘騙這類新型態風險增加,其對性侵犯個案比例形成的變化更需要社會密切關注。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實施後的預期
本會預期,於2026年1月全面實施的《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令舉報數字繼續上升。短期內,由於教師、社工等25類指定專業人員需依法舉報,預計更多輕微及以往被隱藏的個案將會浮現。在業界適應期,前線人員遇到懷疑個案或會傾向先作通報,令舉報數字增加。
長遠而言,關鍵在於配套措施。政府需增撥資源培訓前線人員、增強社署的處理能力,避免制度超負荷。本會建議應加強守護兒童(Child Safeguarding)培訓,推動所有接觸兒童的機構制定保護政策;同時全面推廣「正向管教」理念,並提升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亦要加強公眾對識別及舉報虐兒個案的認知。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
曾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