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推出的交換書信計劃,提供平台,讓12-18歲來自不同地方的兒童,交流生活點滴、 所思所想,並且了解在其他國家影響兒童的議題。參加者透過最傳統的方式-寫信,進行溝通及交流。兒童的聲音亦能讓我們更了解他們對影響兒童的議題的看法。
參加者:中學生謝文渙及Nilakshini
來自香港的中五學生謝文渙與斯里蘭卡的青年 Nilakshini 成為筆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煩惱。謝文渙在書信中提到自己讀書 的壓力,生活上面對的困境,以及對將來的期盼,人們說學生抗壓能力低,但部分壓力來源是讀書,卻沒人想過要解決,只覺得是我們的錯。無奈社會就是這樣。」 謝文渙期望香港學生擁有一個開放及愉快 的學習環境和遊玩空間,減輕壓力來源。
居於斯里蘭卡的 Nilakshini 則多談自己的 家庭。雖然家庭問題令她仍未有一個安穩的生活空間,但是她集中心思讀書,希望日後能出國修讀法律,回國以專業知識改善和貢獻國家。
參加「交換書信計劃」後,謝文渙認為創 意能改變兒童權益,藉此帶動風氣,世界 各地的兒童也可以一起為兒童權益出力。 她現正與其他朋友進行社會實驗和觀察, 希望改善學童在校被欺凌的問題。她希望 除了交換書信以外,往後能爭取更多與其 他國家青年交流的機會,更深入了解兒童 權利的議題。
協作者:香港大學學生朱芷茵
2018年暑假,為了擴闊個人視野,並達成香港大學的畢業要求,我參與了由救助兒童 會舉辦的實習計劃,於斯里蘭卡實習。我們的團隊專責探訪位於Nuwara Eliya的茶園,並透過訪談與工作坊,分析救助兒童會的項目為當地的社區生計帶來甚麼裨益。經 過了約兩個月,我覺得這趟旅程彷彿每時每刻都由淚光與笑聲交織而成,亦讓我度過了 一個最美好的大學暑假。
驀然回首,實習計劃從來不輕鬆,但是我們懂得應付不同挑戰;當中,彼此的語言差別是最大的障礙。翻譯兒童的書信期間,讓修讀比較文學的學生如我,理解到因礙於文化及語言差別,要原原全全的翻譯實 在是不可能。為了更準確地翻譯意念,翻譯期間我重覆翻查字典,比較形形色色的譯法,並注意存在於兩地的語境差異。
雖然語言差異有時會為我們帶來困擾,但 同時亦促進了我們之間跨文化的友誼。在最後一次工作坊,我們為兒童取了中文名字,他們亦給了我們斯里蘭卡名字。當時 孩子們都非常渴望我們為他們的家人和朋 友取一個正面的中文名字,結果導致工作坊唯一一次超時結束。
最後,我們的團隊得以跨越重重難關,全 賴當地人,包括:我們的導師 Methsiri、統籌人員和兒童等協助。我冀望能夠再次向他們表達深深的謝意。因受限於兒童保護政策,我沒留下任何聯絡資料予當地兒童。然而,如日後有緣再會,我希望能夠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友誼,一起去呷錫蘭茶,沐浴於茶園中美不勝收的夕陽,和享受彼此相處的時光。
支持每月捐款
讓救助兒童可以持之以恆
全因每位兒童保護使者的每月捐款,讓我們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以制定更長遠和有效的救助兒童項目。
當天災到來時,我們便能第一時間前往災區,即時幫助有需要的兒童,而災後我們也可以持續為兒童提供支援。
感謝各個兒童保護使者的支持,救助兒童的工作才可以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