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素養,其抗逆力、學習成果及幸福感亦會增強。就讀小五的旻旻自言好孤獨,因為年幼的經歷,令她很怕交朋結友。她就讀的華德學校參加了由香港救助兒童會和善導會合辦的「童感同行」的計劃,讓小五的學生在常規課堂學習社交情緒技能。10個月的社交情緒學習逐步將她從孤獨中拉出來,助她投入繽紛的校園生活。
「童感同行」把社交情緒課帶入校園
香港救助兒童會和善導會將「童感同行」計劃帶入小學,十個月的課程教導小五學生社交情緒學習,將之融合在常規課堂中,讓學生學習五大社交情緒技能。由專業導師帶領悉心設計的活動,小五學生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促進社交情感成長,提升學童的幸福感。
告別年幼陰霾 學習享受校園生活
就讀小五的旻旻自言:「我以前好孤獨,喜歡自己一個人,因為記得幼稚園時同學取笑我。」回想起往事,她不禁流露出焦慮的神情。媽媽Cass說旻旻以前曾發惡夢,夢境所有東西都是黑漆漆的。女兒在夢中困黑房當中,她要抵擋怪獸去保護自己。媽媽坦言為此擔心又無奈,不知怎樣幫女兒。
「童感同行」計劃讓學生學習五大社交情緒範疇,包括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社交覺察、人際關係及負責任的決定,幫助他們投入學校生活。現在的旻旻說交到了朋友,也比以往開心。她最喜歡計劃的最後一課,畫出自己夢想的學校。她希望學校頂樓有一隻小熊布偶,旁邊有栽滿花草的圍欄,校園旁有一個給同學上體育課的公園。媽媽驚訝女兒的心中的夢想校園恰似就讀的小學,樂見她已走出了心情低谷,學習享受校園生活。旻旻在社交情緒學習的課堂上,學習主動表達自己所想,跟家人多了溝通, 改掉了以往的壞脾氣, 性格也開朗了不少。
學懂作負責任決定 助學生迎接成長挑戰
學習做負責任的決定是計劃的一環。旻旻自知成績未如理想,擔心下次升中呈分會不合格。她於是取出課堂上導師教授的決策袋,抽出卡紙,逐步講出問題、思考、尋找幫助,考慮後果,然後做決定。她滿有信心地說:「有時可以觀察同學如何做,每日學一點,就天下無敵。」她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解決問題,決心靠自己努力温習,多做練習,希望成績會進步。Cass眼見處事有計劃,身為媽媽頓時放下心頭大石:「我覺得佢大個女,開心她有進步。最初擔心不知還要保護她到幾多歲。現在安心了,即使她升中學,也不用為她擔心。」
校長樂見「童感同行」成效
華德學校盧淑儀校長表示,她平日也有接觸很多心理健康的項目,但如「童感同行」計劃般入學校模式,在常規課堂中以系列形式為學生提供社交和情緒課堂較少。
盧校長稱:「『童感同行』計劃有資訊、有專業人士及義工到學校,透過導師在課堂有觀察、了解和引導,深入探討,根據學生的進度調整及回應,項目變得深入和全面。」
她又表示,項目於常規課堂上課,對學校的行政較方便,也為學校帶來豐富的資源去推廣社交和情緒資訊。活動多元化也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藝術表達、繪本分享,減少了老師在籌備教材的工作,幫助老師專業發展,認識處理社交情緒可都以有不同的方法。
盧校長十分推介「童感同行」計劃,並說如資源、教材及人手可行,當然想將計劃推廣至小一的級別開始。她認為:「現在的小朋友很成熟,但懂得表達自己,並非每位小朋友都做到,要察覺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壓力,小朋友要從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