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小六的學生將步入升中階段,成績須上呈教育局以作中學學位分配之用,很多學生心情也會特別緊張。近年社會加強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為了促進學生身心成長,本地小學特別引入由香港救助兒童會及善導會合辦的社交情緒學習的課程——「童感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管理情緒,藉此提升社交情緒能力。11歲就讀小五的阿喬經過八個月的學習,由無耐性的男生變身暖男,不只改善了人際關係,更學懂做負責任的決策。媽媽對他的改變和成長感到欣慰。
常規課堂學習社交情緒
阿喬性格直率,跟很多學生一樣,平日愛打機。但他不大懂控制自己情緒,遇上不快事就會疾言厲色,偶爾更會跟同學出現爭拗。他就讀的聖博德學校去年10月引入社交情緒學習課程,他跟其他同學在常規課堂上透過悉心設計的活動,從玩樂中學習和認識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繼而學懂管理自己的情緒,他也逐漸明白與別人相處的技巧。
「童感同行」計劃將社交情緒學習融合在常規課堂中,讓小學生學習5大社交情緒範疇: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社會察覺、人際關係及負責任的決策力。由受訓的導師定期於課堂上透過悉心設計的活動,為兩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促進社交情感成長。
情緒無分好與壞 學懂如何放鬆
阿喬分享道:「課堂上導師教導我們如果感到很憤怒或累了,可以大字型躺在地上,自己放鬆休息一下。」有時他在家温習倦了,也會大字形躺在地板上休息一會,舒緩疲累的身心。他覺得躺在地板上涼浸浸,特別舒服。導師於課堂上又會進行角色扮演,讓小朋友學懂情緒無分好與壞。又以狼和長頸鹿的簡單比喻教導小朋友如何處理突發事情,提醒大家要運用「長頸鹿語言」,遇到特別事情時,要「睇一睇,聽一聽,想一想」,再分享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管理自己情緒 安慰別人
他回想以前跟朋友上網打機,假如輸了心情頓時變差,會痛罵隊友。但自從參加了社交情緒學習課程後,他即使在網上敗陣都能輕易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視之如小事,處之泰然。他淡淡然道:「當讓俾佢囉!」他更懂事的說: 「我學識對朋友要開心,不要常常一臉愁容。」
人際關係是社交情緒技能重要的一環。阿喬在課堂上得到領悟,決定踏出改善關係的第一步。他主動跟以前爭執過的同學說對不起。現在他跟同學的關係較以前融洽,同學也會主動找他一起玩。他亦學會主動關心朋友,面對同學情緒不穩大哭, 以前他會視而不見,但現在他會主動上前,提起其他開心的事,嘗試轉移視線,讓同學暫時忘記傷心的事。
仔仔變媽媽心中的暖男 做負責任的決定
阿喬的媽媽也見證仔仔的轉變,她笑著的說,阿喬觀察力變得強了,人也變得精叻,懂得觀察別人的心情。有一次媽媽放工回家,心情不大好,他就讓媽媽自己靜下來,休息過後才跟她聊天。他又會主動將美味的飯餸留給媽媽。「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破飯碗,阿喬就立即衝入廚房,問我有否弄傷。那一刻,我覺得他改變了。」媽媽娓娓道出暖男的行為,點點滴滴都叫她感到安慰。
媽媽亦覺得阿喬明白成績將要用作升中呈分,他較以前更自動自覺温習,實踐了課堂所學—做負責任的決定。阿喬小五就開始懂得事情分輕重,把重要的事放在心上。
學習社交情感技能 連成績也進步
媽媽沒有想過在短短8個月、共12 堂的課程中,仔仔展現如此明顯的轉變。平日在家觀察仔仔打機,跟朋友的對話都變得温柔,跟以前會罵人的情況截然不同。 她開心的不只是阿喬懂得與人相處,就連學業成績也有明顯進步。「成績明顯的進步,這怎樣也估不到。」媽媽流露出滿足的笑容,她又說仔仔比以前變得勇敢。例如假日一家人到樹屋玩飛索,阿喬以前絕對不敢,但今日的他也勇於嘗試。
媽媽更分享: 「這課程對仔仔一生受用,其實小朋友很需要從小學便懂與人溝通,主動跟家人分享生活的事,這些技巧對他將來到社會工作時也很重要。」
小學校長:每個人都需要學社交情緒技能
聖博德學校張作芳校長表示: 「因為這計劃非單次活動,而是較長的計劃,能提醒學生注意身心的健康,他們也易掌握當中的技巧。」
她認為心理健康屬基層化及普及化的教育,無論是一般的學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在安全的環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又會提醒學生應該如何處理。
張校長說:「在這課題上花多了時間,對學生自然有正面的幫助。在學校學習這方面知識,學生被提醒要包容,心理健康得到提升,學業成積也有進步。 這種訓練對日後成長也有幫助。」
「童感同行」計劃適合一般的學生及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達到共融共學,避免帶來標籤效應。課程安排於平日課堂上課,學校於行政上較易管理。加上課程由受訓的導師教授,避免為老師帶來額外的教學負擔。
張校長說: 「我十分推介『童感同行』計劃,因為我的學校參加過、 試過,認為值得推介,可讓學生在緊張的環境下學到心理健康的知識。」她又說,如有機會,都想將這計劃推展至小一開始,讓小朋友自少掌握多社交情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