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世界語言,一個共同的興趣,可以連繫不同種族,令彼此成為朋友。六歲的中非混血兒智愷就是透過足球訓練,跟其他小朋友打開友誼之門,在球場上學懂人際關係和溝通,學懂合作和解難。一個足球項目,一個提升兒童心理健康的機會。
現在的智愷跟隊友和教練在足球場上追逐、擊掌,受訓,歡笑聲充滿整個球場,每個隊員都很期待每次的足球課。今年六歲的智愷就讀小一,媽媽是香港人,爸爸是非洲尼日尼亞人,他是一名中非混血兒。智愷性格活潑愛玩,但又有點害羞,總帶著一顆好奇心探索不同的新事物。媽媽Laura表示,儘管智愷在香港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但三年疫情,少了接觸其他小朋友,少了學習跟別人相處的機會。面對同儕時依然有點猶疑,他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樂,但又不太敢採取主動,尤其看到是比他年長的小朋友,保持了一定距離。
透過足球學習團隊的合作和責任
Laura從其他家長的口中得悉香港救助兒童會的「童踢同樂」計劃,於是幫智愷報名,希望他多點參加群體活動,多點跟小朋友相處,從而學懂溝通。
Laura說:「我希望可以什麼都讓他(智愷)試下,擴闊他的視野,讓他學習什麼是群體生活,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友誼網絡。」 「智愷雖然只參加這活動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媽媽已察覺他逐漸有進步。 」
Laura表示,小朋友他們較易從透過玩樂和運動中學習。「智愷之前不太喜歡聽從指令,但在足球課上,他看見其他小朋友都認真遵從教練指示,嚴格依循場上規則,這讓他產生學習動機。」踢足球這活動是群體活動,Laura觀察到,智愷在課堂中逐漸認識到必須聽從教練安排,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智愷從中學懂如何組隊,他也會主動跟其他小朋友分組比賽。
Laura開心表示,智愷上課時知道球場上每個崗位有不同的職責,如做守龍門要盡力阻截對方的球員入球,他學懂要承擔做守龍門的責任。此外,在球場上有時需要用語言溝通,智愷也努力練習表達自己,或者細心聆聽隊友的訴求。「小朋友有得玩就大哂,就算說話表達不來,就用身體語言搭夠!」
智愷沒有特別說他是否喜歡足球課,但小朋友的行為已表達出他的喜惡。他很投入足球課,每次穿上機構免費提供的球衣球鞋就特別開心,因為這代表他可以上足球課,跟一眾隊友踢足球。
智愷每次下課,都會提醒媽媽趕快幫他洗球衣,因為要準備下次上課用。他緊張地說: 上足球課一定要穿這套球衣。」又會主動告知繪畫課的導師姐姐: 「我剛才去踢足球,你看我的球衣。」他面上掛著開心的笑容,指着身上的球衣自豪地說,不知不覺流露出一份歸屬感。問他隊員中最friend是誰,他立即講出朋友仔的名字,又指球場上一個又一個的足球buddy。
「世界不是圍繞自己,有些事情要學習如何去接受」
Laura表示,她希望兒子可以透過足球訓練去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和不同的人相處。「不時我會留意到,部分表現較為競爭和強勢的球隊,在球場上爭奪控球權時難免可能有些小碰撞。但有賴教練們處理得宜,他們會及時調解紛爭,教導小朋友明白,即使過程中有些微不順意,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包容和接納。這是『群體』組成的重要一課,亦是對培育兒童成長需要的社交技巧的重要一環。」她亦樂見智愷在課堂上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相信足球場上豐富多彩而富教益的經歷將有助智愷學習積極面對人與事的正面態度,同時培養他更成熟地面對生活中的小挫折。
「童踢同樂」計劃把社交情感技能學習融入足球 讓學童邊玩邊學
香港救助兒童會推出的「童踢同樂」計劃旨在學習將社交及情感能力融入在足球訓練當中,以促進兒童的身心和社交健康。值得一提,「童踢同樂」計劃歡迎不同背景的兒童參加,不分性別、有特殊教育需要與否,也不問種族或文化差異。完成計劃後,機構亦會邀請畢業的小朋友加入「童毅社」,成為香港救助兒童會的小會員,參與其他香港救助兒童會的足球訓練和其他活動小組。Laura感謝計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台,讓兒童們在共融氛圍中互相學習。她補充說:「小朋友必須親身體驗不同環境,才能成長。而足球正好可以輕鬆帶出課題,讓小朋友在玩樂中自然吸收生活知識,潛移默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