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先要了解兒童焦慮症症狀及行為

隨著社會變遷,兒童焦慮症已成為一個十分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數據,全球大約 15% 的 10 至 19 歲兒童和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1],其中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要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家長和教師首先必須了解兒童焦慮症症狀和行為,並理解其成因以作出應對策略。

兒童焦慮症的背景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之一。尤其在發達國家,由於學業壓力、社交環境變遷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焦慮症的發病率尤其顯著。根據中大醫學院於 2023 公佈的 6 至 17 歲在學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 24.4% 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接受訪問時的過去一年,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2]

家庭結構的變遷與兒童焦慮症

家庭結構的變遷是兒童焦慮行為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雙薪家庭的普及,父母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這對兒童的情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學家埃瑟爾斯基(Arlie Hochschild)指出,現時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平衡普遍越來越難以實現,導致了「情感缺席」的現象。[3] 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全感,進而引發兒童焦慮症狀。

兒童焦慮症常見症狀與行為表現

要幫助兒童克服焦慮症,首先要了解其典型症狀與行為表現。焦慮症不僅是內心的情緒問題,它也會在行為中表現出來。

1. 過度依賴行為

焦慮症的兒童常表現出對父母或照護者的過度依賴,特別是在面對分離時,這種依賴會更加顯著。社會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概念表明,早期的情感依賴是兒童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基礎。[4]

2. 逃避行為

兒童面對學業壓力或社交排斥時,壓力超過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可能會採取逃避行為,例如逃避課堂、活動或作業等。

3. 注意力分散

焦慮症兒童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們可能反覆陷入過度思考和擔憂中,這會導致學習困難和課堂表現不佳。

4. 情緒波動

兒童焦慮症的另一個表現是情緒的不穩定。他們可能經常煩躁、易怒或情緒崩潰。

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症:社會支持與個體策略

要有效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症,必須從社會支持和個體策略兩個層面入手。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1. 家庭支持與情感交流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家長應當創造一個穩定、溫暖的家庭氛圍,通過定期的溝通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避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應該以鼓勵和支持為主,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能夠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2. 學校支援與心理教育

學校應為焦慮症兒童提供支持,建立包容的教育環境。教師應識別孩子的情緒狀況,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管理壓力。社交情感學習(SEL)課程可以有效教導孩子應對壓力和情緒,幫助他們提升社交情感技能、抗逆力與韌性,從而面對生活上的困難與挑戰。例如我們的「童感同行」計劃就是旨在透過社交情緒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

3. 專業介入

對於焦慮症狀較嚴重的兒童,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專業人士可以通過進行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來幫助兒童克服焦慮,並引導家庭、學校共同努力創造更健康的社會環境。

登記成為兒童保護使者 守護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焦慮症並不僅是個體心理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多重結構的問題。了解兒童焦慮症症狀及表現,是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關鍵。只有通過家庭的支持、學校的干預以及專業的輔導,才能有效減少兒童焦慮行為的發病率。

只要我們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就能讓更多兒童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透過每月或單次捐款,您可以幫助我們推動更長遠和有效的兒童救助項目,正如我們在本地的「童踢同樂」、「童感同行」、「表達譯我心」等計劃,就以不同的媒介,培養小朋友抗逆力,提升其精神健康。守護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每人都可以出一分力,現在就登記成為兒童保護使者,或單次捐款支持我們!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2.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announces-survey-results-on-the-mental-health-of-local-child-adolescent-and-elderly-populations
  3. Cooper, Marianne, and Barbara Ehrenreich. “Emotion Work in the Age of Insecurity.” At the Heart of Work and Family: Engaging the Ideas of Arlie Hochschild, edited by Anita Ilta Garey and Karen V. Hanse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136–46. JSTOR, 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5hj88d.16. Accessed 7 Nov. 2024.
  4.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erik-eriks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