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救助兒童會歡迎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大量措施應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這些措施是全面保護兒童的重要一步,本會對此表示支持。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曾迦慧表示:「精神健康與虐兒,是香港兒童當前面臨兩大的挑戰。我們認同政府將精神健康支援融入教育,建議政府進一步在學校課程中融入『社交情緒學習』及『兒童為本的精神健康急救』,以加強『三層應急機制』的果效。除了精神健康,保護兒童政策亦十分重要,包括《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下稱《條例》)。《條例》快將實施,然而,立法只是起點,政府不應止步於立法。」此外,本會呼籲政府規定所有提供兒童服務的機構制定守護兒童政策,推動守護文化在社會各界落地生根。我們亦期望政府聆聽業界聲音,整合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兒童政策,確保每位兒童都能在安全、尊重與關愛的環境中成長。我們促請政府制定全面的兒童發展藍圖,將零散的政策整合成一個以兒童為本的完整框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動兒童政策,持續應對兒童保護和兒童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戰。
兒童保護:加強專業培訓,預留資源設跨專業工作小組,以協調強制舉報程序
我們樂見政府為明年實施的《條例》繼續為專業界別提供培訓及相關資源,並加強推廣正向家長教育。同時,我們建議政府預留足夠資源,尤其在《條例》實施初期,確保執行《條例》時的每一個流程,均有一個跨專業工作的顧問小組,整合社福、教育、醫療及執法等各方專長,從而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支援網絡,協調強制舉報程序,並能建立快速協調機制,提升識別和介入虐兒個案的效率與準確性,建立全方位的兒童支援服務。此外,政府必須正視《條例》實施後可預見各方面的服務壓力。
現時本港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宿位已長期嚴重不足,我們期望政府加快擴大宿位供應,確保服務能涵蓋由幼兒至青少年等不同年齡層的需要,以應對《條例》生效後急增的緊急安置個案,確保兒童得到及時保護。
我們促請政府擴大並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協助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如教師、社工、醫護人員)理解其獨特工作場景中「嚴重傷害」的判斷因素。同時,應鼓勵大專院校將強制舉報程序納入專業資格課程。為確保機制與時並進,政府應定期檢討,檢討是否有足夠社會資源跟進個案,審視舉報數據及趨勢,持續分析及優化《強制舉報者指南》。
保護兒童的責任不止於專業人士,更需要植根於整個社會。政府必須加強公眾教育,向大眾傳遞保護兒童、對虐兒「零容忍」的文化。其中,推動家校合作非常關鍵。透過家長教師會,學校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共同建立互信的保護網。此外,我們重申,政府應規定所有提供兒童服務的機構制定守護兒童政策。香港救助兒童會的守護兒童服務,至今已有超過200間機構參與,印證了守護兒童文化在香港是切實可行的。因此,我們期望政府將此定為標準,於機構內建立保護兒童的文化。
兒童精神健康:認同恆常化三層應急機制,建議在學校課程中融入「社交情緒學習」及「兒童為本的精神健康急救」
2023年12月開始在全港中學試行「三層應急機制」,我們歡迎政府將機制恆常化,並擴展至高年級小學生,亦鼓勵更多學校人員接受有關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訓。對此,我們更建議在第一及第二層機制內,加入「社交情緒學習」及「兒童為本的精神健康急救」,融入學校課程中。香港救助兒童會在過去一年透過「童感同行」、「童踢同樂」和「表達繹我心」等計劃,旨在與學校合作,透過藝術、體育作介入點,在課程中加入社交情緒學習,幫助超過1000名學生提升精神健康。香港救助兒童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研發了一套「兒童為本的精神健康急救」,我們呼籲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全港學校課程中全面推行,以強化機制的果效。
支援弱勢家庭是守護兒童精神健康的關鍵一環。我們樂見政府繼續投放資源,加強學校的課後託管服務,同上,我們建議在此服務中加入「社交情緒學習」及「兒童為本的精神健康急救」等元素,以加強學童的抗逆能力。更重要的是,精神健康服務不應只聚焦於兒童個人,而應擴展至整個家庭,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家庭的保護功能。
總結:重整資源,一切以兒童最佳利益為依歸
香港救助兒童會相信,要應對兒童面對的挑戰,關鍵在於服務及資源的重整與創新。政府於施政報告中積極擴展「社區客廳」的功能,我們期待能更進一步,善用學校及社區會堂,釋放閑置空間,在週末及假日為兒童及家庭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總括而言,我們期望政府將所有關於兒童的政策制定和資源投放,建基於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原則之上 – 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首要考慮。這樣我們才能為香港的下一代,構建一個真正安全、健康及充滿機遇的未來。